《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第五章 教育是“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 (上)
今天的学校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就是,为什么“赵”老师手下的“差生”、“笨蛋”,到“钱”老师手里却变成“优生”?成为了发明家?成为了长跑冠军?成为了绘画大师?
为什么国内“差生”、“笨蛋”,到美国成了“天才”?
原因是美国的教育是“扬长避短”,我们的教育是“抑长补短”。
我们的传统教育为什么不好呢,一天到晚叫他补短,补短他不喜欢,本来就是我的短,拼命叫我补,我越补课越没劲,越博补课越差,到后来“厌学、逃学、弃学”,于是孩子的各种问题都表现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校的“差生”,在美国学校却成为“优生”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教师眼里的“差生”,在美国教师眼里却成为“优生”原因。
因为美国教育是扬长式教育,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的长处、潜质,并通过教育使之更长,最终发展为杰出人才,所以在美国没有“差生”,只有各类专长生。
从不同的角度看,所有学生都是优秀生。
而中国教育是典型的补短式教育,拼命发现学生的短处而无视和压抑学生的长处,并违背教育规律想法设法补短,试图让学生所有科目齐头并进成为全才。其最终结果是让很多学生长处不长,短处更短,逐渐趋于平庸。这或与就是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吧!
拿破仑为什么说:“雄狮率领的绵羊部队,能打败领的绵羊率领的雄狮率部队”呢?
而中国有正好这么一句古语,道岀了拿破仑问题的答案,这叫“兵熊一个个,将熊一窝窝”。
毛泽东主席是伟大领袖,是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他的最高文凭却是湖南长沙师范,且还是教师岀身,没有上过军事院校,更没有系统地学过军事理论,他为什么成为伟大的军事家?他领导的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将对方的飞机大炮打得落花流水?将黄埔军校的优秀生打得满地找牙?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法宝是什么?
其原因正如他所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此乃正如天下第一圣经《易经》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道”字讲的是应用之道,宇宙间任何东西,都是阴一阳。譬如讲人,有个男的,一定就有个女的;有高就有低、有长就有短;
只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取得中国战争的胜利。
我们的教育不也是如此吗?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是胜岀!而真正的胜岀就是扬长避短,用自身的“长”处弥补别人的“短”处,而不是、绝对不是弥补自己的“短”处。
著教育家蔡元培为什么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指的就是教育的胜岀。这种教育的胜岀不是跟《学记》中的“教人各因其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所以说,对于“扬长补短”的教育要慎之又慎,而对于“扬长避短”的教育要发扬光大。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扬长补短”的教育?什么才是“扬长避短”的教育呢?
第一节 何谓“取长补短”的教育?
“扬长补短”和“扬长避短”这两个成语一直是我们从事教育和人事管理所熟悉的词汇。虽然一字之差但意义迥异,结果更是大不相同。
“取长补短”的意思是“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取长补短”的教育在于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既要张扬自己的优势,又要弥补存在的不足。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是两个成语,“扬长避短”的意思是“发扬长处而避开短处”。“扬长补短”和“扬长避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补”,一个是“扬”;一个是侧重于“内”,一个是侧重于“外”。这既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又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借用这两个成语来谈谈学习和教育上的一些问题也很有意思。
学习当然是一个“扬长补短”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不足到长足。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但是学习同时也是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这一点就是人们很容易忽视的。如果说“扬长补短”是学习和继承,那么“扬长避短”就是创新和发展。学生之所以超过老师,就在于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学习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但是,“取长补短”的教育要不得。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常是不主张“张扬个性”的,注重的是“内省”,也就是一个“补”字。在学习上,侧重于“借鉴”、“模仿”,一味地在别人后面“追赶”,死记硬背别人的东西,缺乏创造,弄不好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别人的步法没学好,倒把自己走路的“优势”和“特长”给丢了。
下面我们看什么才是“扬长避短”的教育呢?
第二节 何谓“扬长避短”的教育?
“扬长避短”则反“木桶长短”教育论而行之,强调教育的扬长,而不刻意补短。
“扬长”就是“张扬”自己的“长处”。
“避短”就是“躲避”自己的“短处”。
“避短”,并不是等同于现行的“辅差”。现在的“扬长”教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法,特长班、实验班、奥班、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层出不穷,也有些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一定不能把学生全部给“圈养”了,务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和足够的可支配的时间。
优势和弱势都是相对的,长和短都可能是暂时的、相对的,孩子现在的短处未必不能在将来变成孩子的长处。
所以,不要让孩子认定自己什么方面好,什么方面不行,否则会导致孩子弱项更弱,没有一点点长处。
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长处(即优势),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即弱势)。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因为扬长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扬长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扬长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潜在的智能,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扬长可以避短,克服整齐划一对学生的种种束缚。现行的整齐划一的均衡教育,是与扬长避短的教育相偏颇的。由于它忽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对教育选择性的需求,就容易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呢?
从对中外成功人士的调查及其分析中,我们看到他们成功的一个共同特点,一定是扬长避短。这就启示我们:实施扬长避短的教育,才有利于培养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也可以这样说,扬长避短的教育是为成功作准备的教育,或简称之为成功的教育。
所以说,这样的教育不是“扬长避短”的教育?为什么?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到底“取长补短”教育?还是“扬长避短”教育?
第三节 教育,是取长补短?还是要扬长避短?
教育者的任务是什么?,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长——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
因为扬长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扬长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扬长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潜在的智能,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扬长可以避短,克服整齐划一对学生的种种束缚。现行的整齐划一的均衡教育,是与扬长避短的教育相偏颇的。由于它忽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对教育选择性的需求,就容易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倡导“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重在学生主动发展”,实施“扬长避短的教育,重在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扬长教育”的理念,是一种以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突出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
我们现在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到晚会往往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而学习成绩差的则成了活跃分子。这说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拿自己的强项和别人的弱势比,沾沾自喜固不足取,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强项比自惭形秽也大可不必。
所以说“数理化、外语生、政史地”不论哪一科都不能偏,偏者,考试分数差也!就不能上大学,如此简单而已!
这是中国教育在千军万马共走独木桥的终结,如此简单而已!但是制造岀数千万的厌学的中国式的“差生”和“问题孩子”!
这是中国教育不求异,但求同的结果!每个学生都成才,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个“木桶理论”的应用,它非常适合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但它绝对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创造教育的理念,它只能培养大批的考试人才,却培养不出爱迪生、爱因斯坦、乔不斯等创新天才。
“木桶理论”的教育理念,它不能解释世界一流的发明家、科学家、交流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的现象:因为他的美术、绘画很不好,身体也不太好;它不能解释毕加索这样一个“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的现象:因为10多岁,却搞不懂“2 1=?”它不能解释对英语一窍不通的物理学家益川敏英为能获诺贝尔奖吗?
这是“木桶理论”的教育理念吗?
答曰“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此乃“木桶理论”也。
要知道,人呀,人,人是万物之灵,是有血有肉有思有想特高级动物。人,他和她不是木桶,人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象木桶一样只有最短的那块模板决定水桶的装水能力。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要乱套。这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差异性,我们应该鼓励是用“反木桶理论”来选拔人才,每个人都能找到他的劣势、短处,每个人都能够让他失败,你相信吗?肯定会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他的优势、长处,每个人都能够成功,你能相信吗?你一定会相信.人是木桶的主人,木桶只是主人劳动的工具。
试问?学生又是谁的工具呢?木桶装的是什么水?死水,这是谁都知道最弱智的问题,却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学生“装”的知识是否也是不变的知识呢?所以,我们用如此简单的“木桶理论”来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实在有开国际玩笑。
那么,教育,是要全面发展?还是要扬长避短?
第四节 教育,是要全面发展?还是要扬长避短?
人人都有长处,所以人人都能大成。
不仅如此,人人都能重新塑造自己,连短处也可以变为长处。这进一步说明人皆可为大成者。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扬长补短,教育,是要全面发展?还是要扬长避短?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毛泽东在师范学校就读的日子里,一直我行我素,把学习重点放在他所擅长的文、史、哲等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而对自然科学和其他课程,则无心学习。有的课他根本不去上,更不顾及考试成绩。例如,一次在图画考试中,他画了一个圈就算了事,一次数学考试,干脆交白卷。
比尔•盖茨上学时,在他喜欢的课程上狠下工夫,学得非常棒;遇到他不喜欢的课程,他就不下工夫,甚至在课堂上睡觉。比尔把自己的精力与工夫都用在了刀刃上:他所喜欢的数学与计算机。
然而,现行教育却与天才成长的法则对着干,不仅不能助人扬长,反而阻碍人们扬长。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正是强调整齐划一,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不管每个人的条件怎样,都按照统一的规格,学统一的内容,“制作”一模一样的产品。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成就奖获得者,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曾经说“我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的是数学。因为小学在学正负数的时候,我搞不懂为什么负负相乘就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记着就是’;学几何对一个定理有异议,去问,还是一样回答。我因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道理,于是不再理会,学数学兴趣一直不大,成绩不好。可见教师的一句话有多重要!”我读书时的特点是太随意,感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就不读。读书时我特别好动,不是标准的好学生。一直到大学,同学对给我写鉴定还要笑我:“爱好:自由,特长:散漫”。(文中部分内容引自 袁隆平教授的百度百科)
倘若让袁隆平院士研究数学,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吗?再如,让毛泽东在长沙师范补习绘画、补习英语、数学,因为作为师范生,这些基本的课程,你不及格,我不能让你毕业,中国革命何时才能胜利?让成绩倒数第一的物理学泰斗、诺贝尔奖获得者小柴昌俊去补英语、去补习其它不及格的学科,他能成功吗?他只能成为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
所以说,“智育全面发展”是害死人的教育,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才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成功!
常言说“一招鲜,吃遍天下”“样样通,样样松”,教育就要重点突破,就要扬长避短、扬长带短,不能扬长补短、更不抑强(长)扶弱(短),这是教育的规律。谁与其争锋,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国教育的根本症结在于教育“全面发展”,在于通识教育、全能教育和全才教育,这一错误的指导思想。可是从辨证的观点说:同等条件下,面越广、越全则深度越浅;当然也可以说:全面发展也就是全不发展,万能人也就是万不能人。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千一发而动全身,从大的方面来讲: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富强;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所以在制定教育计划、教学内容以及实施教学任务时,应当将教学“目的、类型、环境、阶段与内容”放到一起来计划全面考虑的“全面发展”。
一说道“全面发展”,是否“各方面都要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各方面的平均发展”,那么,就是说在德、智、体、美中的某一方面可以弱一点,请问弱谁?弱多少呢?显然在具体教学中很难操作。况且“全面发展”的本意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加强,并能和谐发展。在这样的目标下,人们渴望着这种理想人才的出现,它很难不让教育工作者动容和为之努力。
全面发展不是指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也不是指每个学生个体的平均发展。而是“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是中国当今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体制、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等等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
可是,如今,我们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太多、作业太多。
是谁提出要这样“智育全面发展”的?
我想,毛泽东主席是不可能这样认为的,相反,他老人家生前是反对“智育全面发展”,他只是讲“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而将“智育”放在第二位,他并没有讲“智育”的全面发展,他反而认为“课程就是多,害死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地主动地得到发展。”“青年人就是要多玩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不然他们就不高兴。”
所以说,教育的“智育全面发展”是一个伪概念,悉知“十个手指有长短,人各有志”。为什么要强人所难呢?就拿我们老师来说,也各有所长,有的长语文、数学,但也不懂英语,不长体育、音乐、画画,难道也说语文、数学老师是“差老师”吗?
《毛泽东自传》各种板本我都买过、并认真的拜读过,并为此写下了5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毛泽东出身农家,但他从小便显示出与一般农家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毛泽东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毛泽东一生兴趣广泛,但最大的兴趣却是读书。并说道“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博览群书,成为毛泽东经纶天下的重要条件。第一,他不甘束缚,勇于反抗。第二,他勤学多思,博古通今。第三,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曾经看过(《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出版)毛泽东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有关讲话,为了尽快解放更多的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必须尽快恢复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方针,现简短摘取如下部分内容,供参阅——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出版)
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架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作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出版)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12月出版)
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文中部分内容引自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
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如果只注意改正一个人的缺点,而不重视发挥它的优点,力求科科平均,没有“拉后腿”科目,这是“面面俱到式”的教育,是对“全面发展”理解和实践的一种误解。这种教育生产线下,造就的必然多是一个个平常或平庸的人。“全面发展”并非齐头并进,平均用劲,同速前进,整齐划一。
这正如我们的一只“全面发展”的手掌,手指必是长短不一,这是一只健全的有完整功能的手。如果一只手掌五指等长,似刀砍过一般,倒难有完整功能。就群体的发展而言,全面发展应该是创设一种营造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环境,通过扬优避劣、扬长避短、以长避短、以长克短,培养各方人才。
毛泽东喜爱文史厌恶数学和美术,最后成为了一代文学家、军事家、革命家、理论家。他们顺其自然,扬长避短,最终走了一条自强的捷径。很难以想象,如果强迫郑渊洁必须补习数学、让陈景润老死在中学教师的职位上、要求毛泽东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以求得数学、美术课的高分,那么他们怎能会有如此成就!长处、短处并不是一个人的优点、缺点等人格上、态度上的东西,而是指天赋上的,与生俱来的擅长或不擅长的东西。
今天的教育,并不是“智育”的全面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更是“智育”的扬长避短。
今天,我国千百万学生都读着一样的课文、做着一样的习题,一样的实验、写作文是一样的格式,这岂不是新的“八股文”试题吗?这样做,怎么可能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怎么能帮助学生们扬长避短?怎么能帮助学生们发挥优势?教育中如何帮助学生们“扬长避短”?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091caf2fa7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