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第七章 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6)
第七节 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教育的失败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幸,它关系到一代代人的健康成长,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更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必须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负责。
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
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与“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也是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父亲节演讲说的一句话“做个好父母远比个人成就重要”,就还是教育的重要性!
“美元总统”格林斯潘“提出的解决办法不是没收富豪的游艇,而是提高教育水平”(美贫富差距扩大 格林斯潘说主因在教育 《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 第7期 ),就更是教育的重要性!
一句话,教育,比天赋重要!!教育,比遗传还重要!!!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养育,生活环境的熏陶”;一个人的成长,更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育”。
学校老师的教育,对于学生重要性在哪里?
意大利近代教育先驱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找到通向文化修养和通向完善的道路呢?还是一切东西都将归于毁灭呢?责任在老师身上,一切决定于老师。”
美国行为主义鼻祖华生.约翰.布鲁德斯曾说“给我一个正常儿童,我可以把他培养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乞丐和小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讲道:“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教育家陶行知回答的好:“全民族和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这是名人关于“学校老师的教育,对于学生重要性”。
我说,“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可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部分学生,是学生们模仿的主要对象;老师的教育,很可能左右一个民族的命运。”
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今天,为什么要谈论“教书育人,还是育人教书”这个的话题?
这就要从儿子在中国教育人博客给我开设博客说起,写博,让我意想不到"收获"多多,今天就说其中的一个收获“教育人博客一线老师呐喊:谁来救救我们?”
1.教育人博客一线老师呐喊:谁来救救我们?
下面是教育人博客一线老师的留言:
(1)谁来救救我们?
武老师,我是一名小学教师。读了您的文章,我似乎于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可是,现状很让我纠结。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老师和学校、家庭都不该将分数当作唯一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好与坏,应该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自由、健康地成长。可是,实在没办法啊!学校、社会用分数来衡量老师的好与坏,分数不太理想的还要被迫与“主课”拜拜,我们怎么办?来不及思考,来不及等待,只能一个劲儿的往前赶啊赶啊!
有时候,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心里很难过:多可怜的孩子啊!
可是,谁来救救我们?
(2)现在我该怎么办?
您好,武老师!想请教一下,我是一名山区的小学老师,可是,我的孩子现在总不肯先完成作业再玩,同意他自己先玩再写作业,却发现他总是丢三落四的。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我总看清教育的问题,并且大多数都有效果。轮到自己就歇菜了。
武老师好,我家的孩子是现在是四年级,他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别人的印象是能说会道,就是不肯动手。做到作业要先玩,但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积极准备,不做好不罢休。所以我正在烦心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叛逆期提前并延长了。我也是一名教师,为他头疼得很。现在我该怎么办?
(3)我的内心也是很矛盾
武老师您好:觉得很有共鸣,读您的文章总有那么一种收获温暖着我。我一直自信的觉得自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而且我教过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因为我不会在课堂上对孩子们凶,不会布置孩子们觉得特别沉重的作业,每次的作业量都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用孩子的视角跟他们沟通,孩子们都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不高兴的时候会找我谈心,可是我的教学成绩却不怎么样。
朋友经常会劝我,光对孩子们好脾气是不行的,现在的大环境就是要成绩,你这样会让领导觉得你是个没有能力的老师,而且现在别的老师都逼得很紧,你要是对孩子太放松,他们就没有时间学你教的那一科,成绩怎么会好呢?虽然我会说无所谓,对得起良心就行,可是我的内心也是很矛盾的,我也想做一名成绩优秀的老师,可是总觉得能力有限,不知武老师能否指点一二。望不吝赐教,谢谢!
这是一线老师在我在中国教育人博客上的留言。
我们的老师,对于“教书育人”尚且如此,这让学校教育情以何堪?
如今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育分”不“育人”的教育!!
为什么说说学校教育是“育分”不“育人”的教育?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是“育分”不“育人”的教育?
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有压力,老师自然有老师的压力。
看似不错的老师工作,其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多老师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在这些症状背后,其实是严峻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问题,自身家庭压力问题、追求完美的性格问题。
老师自己的首要压力来自“学生成绩”,小考、大考、中考、高考不仅学校领导关注,社会、家长、上级行政部门也非常关注。从现有的评价机制来看,一个老师水平如何,往往用升学考成绩说话,学生考试成绩好,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就高,成绩不好,其他成绩好也不能“将功抵过”,为此,任教毕业班的老师参加会议特别多,假日补课也是份内的事,任教毕业班的老师压力最大,而任何老师迟早要面临升学考的压力。
繁重的教学负担、过高的劳动强度、激烈的竞争制度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教师的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很多教师不仅出现职业倦怠感,还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除此以外,在很多人的眼里,老师的孩子应该是被教育的很出色的。我们环顾周围的老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又不能否认的事实。老师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正如现在的媒体所言,为什么老师的孩子的成才率低?更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却不多见呢?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老师本身对由于工作太忙、压力太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前存在许多的盲区、误区,错把家庭当学校,以至于出现上面本不该发生的“教育现象”。
如今,老师的这些压力,现在是越来越重,老师对减压已在自己“心中”的“呼唤”多年。
老师,还要面对“合格率、达标率、及格率、升学率”等。
同时还要面对“学生的父母”。
这不?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好,先怪老师,为什么怪老师?
只因为老师受过专业训练,受过系统教育,学的就是怎么教人?育人?如果你做不来,你可以不做这工作,如果你做了,就必须把我的孩子教育好,在教好他的孩子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家长说“我们天天忙的要命,那有时间管教孩子?况且我们又不懂教育。”
这可是现在很多家长的想法和做法。究竟有多少家长往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教育的“育分”,不“育人”,将学生当作一台会考试的机器,实际上,学校教育是捡“育分”这个“合格率、达标率、及格率、升学率”的“芝麻”,而丢了“育人”教育的“西瓜”,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今天的学校教育,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是‘育分’,不是‘育人’”的教育!
正如,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就不会写到:“我们的不少老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份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我始终认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引自《我的教育理想》作者 朱永新 漓江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笫18页)
学校教育的“育分”不“育人”的结果:让“我们很多教师份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这是学校教育的可悲之处。
学校教育的“育分”不“育人”的结果: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边缘少年’,在校生犯罪率‘攀高不下’,高中毕业生‘撕书烧书’”!
学校教育的“育分”不“育人””的结果:让“我们很多教师,光‘教书’不‘育人’,有的连‘书都不教’,只有在自己的补习班教。”
这是什么学校教育?
这不是学校教育!!
这是谋财害命的“补课”教育!!
这是祸国殃民的“差生”教育!!
这样的教育就偏离了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按道理应该是“教书育人”,是理之必然,这本无可厚非,《周礼 地官司传序》中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都是在说明教师是以教书来育人,既教书又育人,能教书会育人。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我的媒体经常报道一幕幕的悲剧:有的同学之间为区区小事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有的学生动不动跳楼身亡;有的学生为一句话就血腥残忍弑父母;有的学生为一句话就打老师;有的学生还残杀老师与班主任;有的名牌大学学子受到一点点委屈自杀;有的学生为达目的不惜以身试法卖身求荣……
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脱离“育人”教育轨道,所导致的学校教育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恶果”。
如今,“恶果”仍然在发酵,悲剧还在一幕幕排演,血腥的事实,时时刻刻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此,沉重的代价,我们的教者还能一心只教圣贤书吗?
叩问,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3.学校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教书育人”与“育人教书”,这两句话四个相同的字,谁前谁后,其意义相同吗?
意义完全不相同,教书与育人是有区别的。
“教书育人”以教书第一,育人为次,重智育而轻德育、综合素质,其倡导者表现为“分数万能”、升学率第一;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育人教书”则以育人为首务,其次才是教书,授之以道。这种教育重人的品德、人格等综合素质之教导,强调做人的修养,育人是指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
而教书育人二者又是因果关系,又是互动关系,又各自独立。
教书比较容易做到,育人难以实现,这就是古人说“教书容易育人难”原因之一。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就是为了育人。所以,为人师表更加重要。
教书是为了育人,教的目的是为了育——教育。不教则难育,只育无教。所以,教书的同时,更要重视育人。
要不然,面对调皮的学生,我们有的老师为什么会说?学校是教书的学校,不是育人的家庭,一旦学生有什么差错,有的老师会在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就是因为“教书”在前“育人”后。其实,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育人”。古人的“教之道,德为先。”“立学必先立德,成才须先成人。”
这充分说明首先“育人”的重要性,为什么?
教育的核心应为“育人教书”。而不是“教书育人”,只有“育好人”,才能“教好书”。
那么如何“育好人”呢?
(1)叶圣陶大师说“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叶圣陶大师说“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叶圣陶大师又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大师还说过“我如果当中学老师,决不讲我的行业叫‘教书’”。
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老师》一文写于1941年,现在读来仍是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叶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我现在不是教师。如果我当教师的话,在‘教师节’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话告诉自己,策励自己,这无非‘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叶先生关于中小学、大学教师的种种,不只是在策励他自己,更是在策励着今天仍在教育战线上前行的我们以及后来人。(原载《教育通讯》 1941年8月23日发表第4卷第32、33期合刊)
叶先生此文从“我如果当小学老师”“我如果当中学老师”“我如果当大学老师”三个方面对如何当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叶先生“为人生”的教育本质观,也就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A.叶老“我如果当小学老师”,如何育人教书?
【原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愿意作他们的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长成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1941年8月23日《教育通讯》第4卷第32、33期合刊)
当小学老师,如何育人教书?
叶先生在文中说,如果当老师,绝不将投到学校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情,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
叶先生认为要与小学生成为朋友,而不应该把他们称为讨厌的小家伙和惹人心烦的小魔王:“而是出于衷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是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就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朋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无话不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最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与学生之间之所以存在着“代沟”,其实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朋友的缘故。
对于顽皮的小孩子,叶先生不主张“体罚”的,因为“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和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打骂、与老师对孩子的打骂分不开的,打骂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当回事了,也就“后进”了。面对调皮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心平气和。
叶先生还谈到,作为小学老师,还要“作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叶先生觉得“做家属的亲切忠诚的朋友,我想并不难;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弟妹?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
如何与家长处理好关系?一句话,就是要与家长成为朋友。
现实的学校学习生活中,小孩子非常都需要爱的阳光普照,都需享受到爱的呵护滋润。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老师,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是“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心罚、变相心罚”等现象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孩子们的自尊心时刻都在被伤害中。
B.叶老“我如果当中学老师”,如何育人教书?
【原文】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我不想把“忠”、“孝”、“仁”、“爱”等等抽象道德向学生的头脑里死灌。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想,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匙。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成为推进国家民族的整个轮子。(1941年8月23日《教育通讯》 第4卷第32、33期合刊)
当中学老师如何育人教书?
叶老谈到一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叶先生认为,说成“教书”,把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说成“读书”,就把古人今人的经验消化成自身的经验抹杀了。怎么做?就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其次是“我不想‘忠’、‘孝’、‘仁’、‘爱’等等抽象德目向学生的头脑里死灌”,实在的做法是“为了使学生存心和表现切合着某种德目,而且切合得纯任自然,毫不勉强,我的办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也就是从小事做起。叶先生还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怎么做,教师首先要做到:“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的口号,而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强求学生去做的而教师可以违背的事情,德育必须得有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行。
第三是“我不想教学生有名无实的事情”,做事情,必须得名副其实,设立的自治组织、图书馆、种植园等一定要有名有实,不然就不足以养成学生的好习惯。放眼我们的旁边,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开头,也再也见不到下文的书写了。
第四是“我不会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么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老师在真正践行“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考试,我们大多数老师看重的或者说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个高分数的解题的“方法”和“技能”了。
第五是“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工作”。
叶先生反对“满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和综合。”否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不好,因为“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似的感觉”。
C.叶老“我如果当大学老师”,如何育人教书?
【原文】我如果当大学教师,还是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这就不是“教书”了。若有人问我这叫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为学”。我不想用禁遏的办法,板起脸来对学生说,什么思想不许接触,什么书籍不许阅读。不许接触,偏要接触,不许阅读,偏要阅读,这是人之常情,尤其在青年。禁遏终于不能禁遏,何必多此一举?……我要作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作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教育通讯》 1941年 第4卷第32、33期合刊)
大学老师怎么做?
如何育人教书?叶先生还是强调“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要“帮助学生为学”,也就是重在引导。要倾其所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决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学生的思想和阅读:“学生在研究之中锻炼他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从而得到结论,凡真是要不得的,他们必将会直指为要不得。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来得切实。”叶先生主张“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与学生“称心非而谈,绝无矜饰”。教学中,不忘教育的总目标,要以身作则,获得学生的敬重。
(2)教书的手段是什么?育人是目的是什么?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为什么要选择当老师”?
你是否会很自然地回答“因为我热爱这个职业”?
承认教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我也强调教书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应该成为一份事业,或者说叫理想!
怎么去理解这里的“理想”一词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在生存基础之上的,愿意用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毫无疑问,教书或者说教育便是我的理想,我觉得也应该成为所有老师的理想。
既然是理想,那么我们就应该用真心去铸造。我们当然可以而且应该追求更高的待遇,但是老师这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待遇相对地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不能因为追求待遇而干一些昧良心的事情。
教师的教育方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教育和教学,实际上,这两者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说白了就一句话“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书是手段是什么?育人是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如果弄不清,搞不明,那么,实话实说,与其教不如不教,与其育不如不育。
教育的“方式”上:应该本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教育方针。
也就是说,“育人”教育方法上应该是“分层次”教学,而不是“大一统”教学。这是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相同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3)学校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
学校本是学习的地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孩子逐渐完善自己;快乐成长的地方;在学校里,我们的教育者本应当遵循着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因势利导的方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教育大师孔子的意思。我们做到了吗?
在一所学校里,一个课堂中,“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去甚远: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善弈,有善射。皆以禀性与环境不同,而各成其才。”这是二十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说的。面对蒋校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校教育本是一个面向参差不齐的变化群体,做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注意共性的培养,而且不能忽视个性教育的培养;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百花百色,百人百性”,人各有志,我们如何去教?想过沒有?
学校教育本是一个顺应天性,追求灵性,体验悟性,张扬个性,造就和谐,追求卓越,人人成材的地方。试问:我们应该怎么做到了?思考过沒有?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还没有想过、也没有做过”。
如果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校完全做到了,那么我们的专家做不完全统计的五千“差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差生”也不是什么都差,“差生”也会有闪光点,教师不能一叶彰目,不见森林。
在教育上不是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吗?
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没有差老师,只有差学校。
没有差学校,只有差校长;没有差校长,只有差体制。
可见,我们的老师也不是差老师,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差学生,我们都是这个体制下的受害者。在这个体制下,作为一个有职无权的老师,我们当然不能改变这个体制,但我们总可以改变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
看人家魏书生老师:教的是全校最差的学生,成绩却是全校最好的。
魏老师不但改变了一个班,而且改变了一个学校;不仅改变了盘锦市的教育,而且书写了中国的语文教育。
想一想,魏老师,一个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能够成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大师,凭的是什么?是爱,爱教育,更爱学生;是“他六年又两个月的时间内写了一百五十多次渴望做老师的申请。”(《书生育人之道》漓江出版社2002年10月第4版第4页)
说到魏老师对教学的向往,那可真是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们在想一想,74个月写了150多封申请当教师的信,这是什么概念?试问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人?
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用魏老师的话说:“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魏书生文选》 漓江版社99年1月 第四次印刷 第一卷第7页)魏老师道出了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这是谁说的?
这句话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说的。(光明日期报2011年4月20日06版)
姜院长说的句话很对,学生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差生’,只有差老师和差家长。”要不然我们的“差生”到了国外怎么都变成了“天才”。
拿破仑为什么说:“雄狮率领的绵羊部队,能打败领的绵羊率领的雄狮率部队”呢?
而中国有正好这么-句古语,道岀了拿破仑问题的答案,这叫“兵熊一个个,将熊一窝窝”。
为什么“赵”老师手下的“差生”,到“钱”老师手里却变成“优生”?发明家?长跑冠军?绘画大师?
为什么国内“差生”到国外成了“天才”?同样的道理,答案是一样的,这也叫“兵熊一个个,将熊一窝窝”。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服务!为什么说教育是服务?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标准的服务。”
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笫一师范学校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要学生”,我们是否做到!
教育就是榜样!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教育就是一种责任!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责任!一份教育就是一个责任,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是我们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把真正的“坏孩子”教育成为好孩子,就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教育的良心!!
教师做什么?简而言之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同时教师的职业行为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教育必须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应当悉知:传什么道?援什么业?解什么惑?为什么传道?为什么授业?为什么解惑?怎样传道?怎样授业?怎样解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还记得起这些教诲和从师者的基本标准?几百万的师者还有几人能“传道”?又有几人会授业?更有几人善解惑?着实令人费解!悲哉!哀哉!可怜的孩子们!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并不能因为不是万能的,就推卸掉教育本应该拥有的责任。
我们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我们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设计学生的灵魂?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市场化,师生关系沙漠化”浪潮下,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的“育分”不“育人”,于是“我们很多教师份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这是学校教育的可悲之处。
学校教育的“育分”不“育人”,让“我们很多教师,光‘教书’不‘育人’,有的连‘书都不教’,只有在自己的补习班里给学生‘补课’,至于你学习不学习与我何干?你的心里怎么想与我何干?”
学生的心里想的与你没有关系吗?
有句谚语说的好“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田重在养肥,养人重在养心。”“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这说明育人只有先育其心,才能能达到像《三字经》中所讲的“彼不教,自勤苦”的自我教育境界,这就是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是什么教育?
这就是“补心”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光学生“补课”,就是不给“补心”?
教育,是“补课”教育?还是“补心”教育?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5ae75418dd6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