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第八章 教育是“补课”教育?还是“补心”教育?(3)
怪哉:满城尽是补课生,为何还有5000万“差生”?
第六节 怪哉:满城尽是补课生,为何还有5000万“差生”?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分数教育下的“共性”,不论学生的素质、不管学生的体质,只要“分数”高就是胜利,就是“优生”、就是“王爷”,否则就是“差生”、就是“草寇”。至于,你上了大学干什么工作,对国家贡献,一概不管,我们要的就是升学率。实际上,大学毕业又能如何?到头来毕业了就也同时失业了,不仅专科、本科学历的找不到工作,就是硕士毕业也工作难寻。就其原因,社会不相信学历,只相信能力!
今天,我们的学校,自从教育产业化后,就像工厂一样,整个学校的教育开始被“及格率、合格率、达标率、优秀率、上线率”等各项考核所左右;并且,喜欢用一把尺子(分数)来检验产品(学生)的质量。
这一检验不要紧,有5000多万产品(“差生”)不合格。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目前,中国教育完完全全是应试教育,不但考试,而且还要有排名,有排名,就必然会有“差生”的出现。
为什么?
就算你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名,那么全校?全市?全省?你能还是第一名?
即便你是,你能永远保持第一名的优势吗?
现在把话说回来,就你所在的那所学校而言,就你那个班级来说,还是会有“差生”,因为你的数理化好,但是不一定语数外好,这样在分数方面必然有偏“差”,那怕是1分之“差”,只要有排名,或许你就是1分之“差”进入后10名的,你就是一个“差生”,你生气也没有办法,算你倒霉。
下次考试,你通过努力也不一定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因为你努力,别人也努力,即便是你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你的同学他或她将成为你的牺牲品,当上了“差生”,于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差转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部门开始提岀“差转优”教育的口号,“差转优”教育,能把“差生”转化成为“优生”吗?
“差转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1.为何“差转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为何“差转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回答“差转优”,能把“差生”转化成为“优生”这个问题。
所谓“差转优”教育,就是“差生”通过“全方位、大规模”的“补课”教育,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优生”。
也就是说,原来的“差生”经过努力补课,成功的转化成了“优生”;我们想一想,一个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没有坚持学习的习惯,更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可言,这是“一差”到底的学生,通过“补课”能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吗?
不能!
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简直是天方夜谭!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即便是能够实现“差转优”,可是,我们又想过没有:原来的“优生”松了口气,一不留神被化成“差生”,原来的“优生”憋了口气,“差生”能撵上“优生”吗?
可以说,“差生”24个小时不睡觉,也撵上“优生”!!!
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谈何“差转优”教育?
由此可见,就这样“差”和“优”在不停地转来转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所谓的“皇帝轮流做,明天我来当;差生考试有,排名众人忧!”就是这个道理,此理大有“野火烧不尽,差生走又生”之势能!以至出现“王侯‘优生’,以何当乎?”
可见“差生”和“优生”转化,都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只要有考试,按分排名次,“差生”就会存在,如果你想在应试教育的天地里,在以分数排名次的竞争下喊什么“差转优”的口号,唱什么如何转化“差生”、怎样消除“差生”的歌曲,那只是对牛弹琴,那只是白日做梦,那是野地里烤火一边热。
所以应试中的按分排名造就的“差生”是一个永不消失的互联网电波!
对于“差生”而讲,你如何真正的改变?
如何真正的转化?
如何真正的消化?
除像非芬兰哪样的国家,学生17岁以前不考试!以后学生考试也无须排队、排名;这样人人都是“优生”,或者人人都是“差异生”。
可是在应试的今天,我们的排名次永远不会取消,它的实用化、功利化等特点,迫使每一个参与者——学校、乡镇、县市和省城等都会按等级划分自己的地盘,以展示自己的教育特权。
所以,以分数排名次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社会现象。
所谓的“差转优”教育,只是一个美丽、漂亮的口号而已。
所以,“差转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2.为何“补课”,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高考状元基本上没有上过补课班?
河南高考文理科状元当面“过招”,在聊天中,二人发现在学习的道路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未上过培训班、都是好学生、最大的共同点是,于成亮(文科)和陈威(理科)的学习多靠自主,父母管得不多。(2012年6月26日的《大河报》)
江苏省文科状元许琪所说“我小时候从没上过培训班,一直到初中,我最大的学习秘诀就是刻苦。” (2012年6月25日《扬子晚报》;还有“重庆高考文理科状元也不上补习班,且作息有规律”(2012年6月24日《重庆商报》);其“学习多靠自主,父母不多管”的。
原因是高考状元知道自己的“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
这是学生的任务!
学生的任务,基本上,就是学习!
学生,学习就是生命!
学生,不学习,就没有生命!
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于是,在学校课堂上比成绩,在校外补课班比成绩,补课班楼前挂的横幅上写的多明白了,“赵某某在中考时成绩增了多少多少分,钱某某在中考时是全市数学第3名”,光看这,那咱把孩子放在这,他能考不上重点中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了孩子的命根,既是家里没钱,别的能省,这也不能省。
于是乎!假期补课风靡全国,寒暑假成了部分无良教师捞金“受贿”日,一个假期下来他们的补课收入可达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都有,你可别不信,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
对于补课的费用,很多家长也很心痛,因为一节课补课费高达几百,一对一的补课费更贵甚至600-1000元,可是就是再涨也有部分家长愿意给孩子补课,不补课不行,孩子考试分数低了怎么办?于是乎,补课已经成为一种攀比的风景线,也可以说补课费也在拼爹,真的吗?
这不,据媒体报道,一家长为让让儿子“提分”不惜血本,经过28万元的天价培训后,高三学生的生物只考了1分。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天价,半学期花28万元进行提分培训,平均每天算下来大约接近2000元。
试看家庭富裕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每天补几个课程,光补课费就是几百元、上千元不等,30多天的假期是多少钱?
你听?
3万5万算钱么?这是富二代的爹说的话。补课费花多少都要花,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只可怜30多天,数万无就进了无良教师兜里,很多无奈不尽言中,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孩子攀比心里很严重,因为很多同学都要在假期补一补,一旦学习成绩落下来你又没补课,孩子的抱怨家长承受不起,所以补课成风现象逐年沿袭下来。虽然教育部下令或者当地教育局下了禁令,可是补课地点很隐蔽,监管力度又不严,家长也在推波助澜,难怪说一万两万补课费不贵,越贵越补。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的循环状态。于是乎,大批的、大量的“差生”,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稀里糊涂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训练班、补习班,他们为何要上补习班?
是不是说我们就不可以请家教了?不可以上补习班了?
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需要就事论事找原因,找准了问题所在,把根源性问题解决,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打一个比方,一只木桶它的底部有一个小洞,我们不去想办法“补着”,当看到木桶没有水或水很少的时候,便开始“补水”,用这样的方法给木桶“补水”,我们补的水是从“高处流入,底处流出”,无论何时木桶里水位不可能提高。
学生的“补课”,也是如此,老师补的课,学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补课”成为“耳旁风”,所以,无论如何“补课”成绩不可能提高。
“补”呀“补”,越“补”越苦、越“补”越累、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直“补”得我们的孩子“丢书、撕书、烧书”,最后被“补”得“逃学厌世,离家出走,命丧黄泉……”
“补课”就是地沟油!
“补课”就是摇头丸!
“补课”就是毒胶囊!
“补课”就定时炸弹!
“补课”是造就了孩子“厌学、逃学、弃学”!
这并非危言耸听,活生生的事例每日都在发生。要是不信的话,百度一下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补课”,是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
所以,“补课”就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祸首!
3.“差生”与“优生”之“差”,到底“差”在哪里?
“差生”与“优生”之“差”,到底“差”在哪里?
“差生”与“优生”之“差”,是“差”在“天赋与智商”方面吗?
“差生”与“优生”之“差”,并非“天赋、智商”之“差”。
“差生”的成绩不好,表面上是知识掌握的不好,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是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不是!
为什么?
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重要概念;科学测试证明:只有2.5% 的人是低智商。
科学研究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聪明以外的智慧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但许多学生虽然智力很高,但是成绩却始终上不去,其原因就在于非智力因素。
所以,智力绝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关键还是在于非智力因素。
(2)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的!
为什么?
1935年,亚历山大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但是,这一理论提出后,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部分内容 来源于 “非智力因素”【百度百科】)
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心理因素,也含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因素。
也就是说,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了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应在重视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重视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比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等。
所以说,补课要有针对性,补课要让孩子出于自愿,我要补课,千万不能强迫。
课主要是补习知识,其它方面很难得到改善,过度的补习甚至导致厌倦,抑制学生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越补越差的原因所在。
所以,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
(3)是家庭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家庭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的!
为什么?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是,现在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声音“我每天都很忙,忙的要死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学习?”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分数看的太重,紧紧抓住孩子的考试成绩走,如此,容易让孩子找不到“自我”。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太松懈,太娇纵,如此,容易让孩子迷失了“自我”。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太爱,爱的想把全世界的爱都给孩子,如此,容易让孩子目中无人、自私任性、独断专行,心中只有“自我”。
而有的父母说“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有的父母会用这样的托辞,回避教育子女的责任,就像用“我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回避多陪自己的孩子。
于是,那些以“忙”的要死为借口,孩子小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权,推给孩子保姆、孩子的爷爷奶奶等,孩子上学了,就推给学校的。
学校老师,是如何教育学习不好的“差生”呢?
(4)是教师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教师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的!
为什么?
意大利近代教育先驱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找到通向文化修养和通向完善的道路呢?还是一切东西都将归于毁灭呢?责任在老师身上,一切决定于老师。”
美国行为主义鼻祖华生.约翰.布鲁德斯曾说“给我一个正常儿童,我可以把他培养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乞丐和小偷。”
我说,老师教就是教育学生的方向盘!
可是,有的老师通常是以考试的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有的老师看到“差生”学习不好就说:看,你这孩子是“我教书几十年,什么样的学生未见过?咋就未见过你家孩子这样调皮捣蛋,你还是把他转到其它学校去,让高明的老师调教吧。”,于是乎,再来个美其名曰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所以说,这孩子是“朽木之材不可雕,由家长好好管教”。
家长觉得“交给老师自己最省心”,央求学校给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就这样在“踢皮球”中,学生更“差”了,渐渐地连“差生”也不是了,成了社会上地地道道的“流浪狗”,成为“边缘青少年”、“问题青少年”。
“差生”与“优生”之“差”,到底“差”在哪里?
(5)是多元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多元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数低”吗?
是的!
为什么?
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在20年间,美国对该项目的投入达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教育家超过百人,他们先后在100多所学校做实验,有的人从幼儿园开始连续进行20多年的跟踪对比研究,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文章部分内容 来源于 “多元智能理论”【百度百科】)
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有的学生擅长数学、有的学生擅长语文、有的学生表现在运动方面的特长、有的学生体现在绘画方面的优势,所以,某门学科成绩差一些也属正常。
学校的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以往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强调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强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等对学生的作用,而往往忽视物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文章部分内容 来源于 “多元智能理论”【百度百科】)
如让画家毕家索、诗人普希金、史学家旲哈、文学家钱钟书、诗人藏克家、国学大师季湵林、原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他们去学数学、物理肯定要失败。
因为毕加索+多岁不知道1+l等于几、普金对数学一窍不通、旲唅的高成绩数学O分、钱钟书5分、藏克家0分、季羡林4分、罗家伦O分。历史上偏科而成为伟名人的太多了。
如毛泽东主席对绘画不感兴趣、不喜欢数学,但对文史特别感兴趣,擅长写作,他在学业上虽沒有全面发展,但并沒有成为阻挡成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诗人、国学大师等的障碍,且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再看一个例子,如果给俞敏洪、马云,补数学课,数学分数无论如何都考不100分。
这种差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是因为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或多少地会受到遗传和各种环境的相互影响,使其在某学科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特长或偏科:有的能写、有的能画、有的能唱、有的能跑、有的能算等等。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
放假补课易使我们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听说要补课,我们怨声载道,原来制订的各种计划都泡汤了,你想想,我们整天带着抵触情绪去上课,怎么对学习产生兴趣呢?没了兴趣,又怎能学好功课呢?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下去,我们就会因讨厌补课而讨厌学习,厌学情绪一旦产生,就很容易制造5000万“差生”。
由此可见,“差生”与“优生”之“差”,到底“差”,不是“差”在“智力”因素方面,而是“差”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们的“家长老师”方面与“多元智力因素”方面,这些方面不是单一“补课”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所以,越“补课”,孩子成绩越来越差,补课的效果也越来越差,孩子离优等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差生”越多!
于是,这就是“满城尽是补课生,为何还有5000万‘差生’”根本原因。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解决“满城尽是补课生,为何还有5000万‘差生’”这个问题?
事实上,学生的“差”,不要转就会“优”的。
为什么?
有句谚语叫做:“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做一遍。”
什么是教育?
套用一下“说一千,道一万,补课不如补心。”
我们常说道“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指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
这是典型的“人在心不在”的教育故事。
如果孩子没有“心”学习、不用“心”学习,虽然“身”天天在学校,但是“心”不知道开小车跑那里去了?
父母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谁跟你一个老师教的,他为什么能考第1名?我的老祖宗,一考试那就是倒着数,你昨不操“心”学习呢?你让我的面子往能搁?你不是存“心”气死我吗?
其实,孩子们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存“心”气死父母的,父母也知道这种情况,只是一种“恨铁不成钢”心里情绪的发泄而己。
孩子们不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许多成绩差孩子,并不是因为头脑不聪明,而是没有用“心”去学习,一句话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已“失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问题的根源。
怎样把孩子“心”里“失去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补”回来呢?
与其给孩子们“补课”,倒不如给孩子们“补心”!!
因为教育之道在“心”里?!
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教育就是要用“心”,去读懂孩子、去教育学生。
现在,最需要的“补课”,不是孩子,是父母,是老师。
父母如何教孩子“补心”这们课程?
老师如何教学生“补心”这们课程?
那么,教育者:如何给被教育者教“补心”课?
请看——
第七节 教育者:如何给被教育者教“补心”课?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1ae81dd4097b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